
新石器时代陶鬲
1974年出土于大安市月亮泡乡汉书遗址。属汉书二期文化遗物。口径37厘米,足高10.5厘米,通高42厘米,重4350克。陶鬲为敞口,唇部微外移,筒腹、矮裆、乳头状袋足。口沿部饰指按纹或锯齿纹,腹上部饰锥刺纹,再下饰绳纹。手制,陶质夹沙,火候较低,呈灰色。鬲是我国中原地区典型的炊器,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后逐渐演变成礼器。汉书遗址出土的这件大型陶鬲属实用炊器,它的出土表明我国北部边垂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上一页
下一页
新石器时代陶鬲
1974年出土于大安市月亮泡乡汉书遗址。属汉书二期文化遗物。口径37厘米,足高10.5厘米,通高42厘米,重4350克。陶鬲为敞口,唇部微外移,筒腹、矮裆、乳头状袋足。口沿部饰指按纹或锯齿纹,腹上部饰锥刺纹,再下饰绳纹。手制,陶质夹沙,火候较低,呈灰色。鬲是我国中原地区典型的炊器,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后逐渐演变成礼器。汉书遗址出土的这件大型陶鬲属实用炊器,它的出土表明我国北部边垂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