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铜甑


1982年洮南市煤窑乡碱土村南300米处距地表40厘米处出土。铜甑为圆形。无盖。黄铜范铸。净重17千克。唇沿作内收状。口径60厘米,底径43.5厘米,高23.5厘米,壁厚0.5厘米。腹壁斜直,十字形底微外凸。十字交叉处有一直径6厘米的圆孔。唇沿下部有一对称的梯形中空横耳。此甑体积之大,份量之重,工艺之细,是较为罕见的。

辽代三足铁炉盘


1982年6月扶余市三井乡永久村四道门古城出土。炉盘通高12厘米,外直径35.3厘米,内径27.6厘米,足高6.6厘米。敞口,折沿,浅腹,平底,三足。足的上端为兽头,足为兽足,整个炉盘显得古朴纯厚。

辽代鸡腿坛


1959年大安市红岗乡团结村李家围了屯出土。小口、广肩、长身、束腿、平底。高70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14厘米。器壁外均有支垫斑痕。釉色为茶绿色,肩部刻有文字。鸡腿坛是辽代五大典型器物之一,因其形制很象鸡腿,故而得名。鸡腿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极便于游牧民族马上携带。它的主要用途是盛装饮水或奶类。

辽代扑满


1971年出土于洮南市(当时属洮南市,现在属洮北区)德顺乡城四家子古城内。圆顶,鼓腹,平底,细泥质地,手制。顶部正中有一长约4厘米的长方形孔眼,腹部有两个圆孔,腹径18厘米,底径10厘米,通高14厘米,壁厚0.4厘米。扑满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储钱用的容器,与我们现代的“储蓄盒”相同,顶部长方形孔为投钱孔,平时零散的铜钱不易保管,则投入其中,旁有小孔,可以窥见积蓄程度,钱积满后,砸碎取之。

青铜时代鱼钩范


1974年出土于大安市月亮泡乡汉书遗址。属汉书二期文化遗物。鱼钩范(残)为石灰岩质。平面呈梯形,正面刻一鱼钩形凹槽,上部有一豁口,应是合范浇铸的水口。背面有6个分布均匀的圆坑。圆坑直径0.7厘米,深0.3厘米。圆坑当是起着固定范体作用的。鱼钩范的出土,说明当时此地的青铜铸造业比较发达,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操作部门。这反遇出当时此地有一部分手工劳动者,标志社会分工的加细。同时也表明,当时渔猎在社会经济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新石器时代陶鬲


1974年出土于大安市月亮泡乡汉书遗址。属汉书二期文化遗物。口径37厘米,足高10.5厘米,通高42厘米,重4350克。陶鬲为敞口,唇部微外移,筒腹、矮裆、乳头状袋足。口沿部饰指按纹或锯齿纹,腹上部饰锥刺纹,再下饰绳纹。手制,陶质夹沙,火候较低,呈灰色。鬲是我国中原地区典型的炊器,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后逐渐演变成礼器。汉书遗址出土的这件大型陶鬲属实用炊器,它的出土表明我国北部边垂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 1234...21 > 前往

联系方式


吉林省白城市博物馆
邮箱:bcbwg@sina.com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金辉北街文化中心C座

联系电话:

图片名称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230号

二维码


二维码

扫一扫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3 吉林省白城市博物馆

营业执照

图片名称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