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436-5093170
全部分类
新石器时代鱼形玉饰件
1986年春出土于长岭县三十号乡腰井子村北网遗址中。为青玉质地,通体磨光,呈椭圆形,最大直径4.4厘米,厚0.3厘米,一端钻一圆孔,孔下磨一“>”形豁口,孔和豁口组合在一起,与鱼的头部极其相似。鱼背上有一“U”形的口,原来应是一圆孔,因长期使用而磨损所至。玉饰件的出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形态是以鱼猎为主。


西汉鲜卑金马牌饰
1986年6月5日,在通榆县新华乡桑树村后桑树屯东北3华里的沙层中,出土了一件造型精美、形象生动的金马牌饰。金马身长5.2厘米,高2.7厘米,重14.3克,经检验含金量达90%。金马范铸,正面凸起,背面凹下,马首低垂,两足相交,双膝盘曲,尾上翘卷成圆形,整体姿态成伏卧状,比例对称,造型别致生动,具有活动。经考古专家鉴定,此金马牌饰为1800年前鲜卑贵族的遗物。是我省历年出土文物中罕见的珍贵文物。鲜卑是个游牧民族,贫富以马之多寡区分,故有“其富以马,其强以兵”之说。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双联玉璧
高4厘米,宽3厘米,厚0.2厘米,重4.4克。出土于洮北区德顺乡双塔村。双联玉璧,形体似二个玉璧串联而成。璧孔均呈圆形,两面加工,是一种佩饰。同类器物在红山文化中多有发现。此物造型奇特,加工精细,反映了当时审美观和雕琢技艺。联璧是新石器时代北方玉器的特有器类。


金代双龙纹铜镜
1980年前郭县塔虎城出土。直径19.9厘米,边厚0.6厘米,半圆形球状钮,钮直径2.5厘米,重789克。镜面呈八角棱花形,黄铜范铸。镜正面磨光,背面有二龙戏珠图案。一龙张口欲食,一龙待机欲捉,二龙首尾相衔,跃跃舞动,大有翻江倒海之势。整个图案清晰生动活泼,线条流畅。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为铜镜中的精品。镜缘窄厚,阴刻有“长泰县监”4字。


新石器时代陶鬲
1974年出土于大安市月亮泡乡汉书遗址。属汉书二期文化遗物。口径37厘米,足高10.5厘米,通高42厘米,重4350克。陶鬲为敞口,唇部微外移,筒腹、矮裆、乳头状袋足。口沿部饰指按纹或锯齿纹,腹上部饰锥刺纹,再下饰绳纹。手制,陶质夹沙,火候较低,呈灰色。鬲是我国中原地区典型的炊器,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后逐渐演变成礼器。汉书遗址出土的这件大型陶鬲属实用炊器,它的出土表明我国北部边垂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上一页
1
2
…
2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