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贺新春 云游博物馆《白城简史---白城古代史展览纪实》

2021-02-09 08:00

    白城历史悠久,考古资料显示,早在距今1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我国历史上的东胡、鲜卑、契丹、女真、蒙占等少数民族,都先后在白城这广袤千里的草原上,扬鞭跃马,纵横驰奔,同时留下大量的遗迹遗物。

一、旧石器时期的白城

    白城大地上的原始居民。1998年春,吉林大学考古系师生在镇赉丹岱乡白沙滩北,当地俗称“大坎子(下图)”的地方,发现旧石器晚期人类使用的石制品,有石核、刮削器、石片。同时还发现了鸵鸟、草原旱獭、普氏羚羊、野马、河套大角鹿、骆驼、野牛、猛犸象、披毛犀等化石。这一发现证明,早在l万年前后白城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

 

二、新石器时期的白城

    白城的新石器时代大约7千年前开始,至今3.5千年前后止。新石器时期,是白城市历史上人类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在流经白城的每条河流从其湖泊、泡沼的岸边、台地上,几乎都有这类遗址:分布据考古调查,这类遗址有130余处。这些遗址的显著特色是以细石器工艺为主,如石片、石镞、尖状器、圆刮削器、短刮削器、石钻、石核等、其中骨柄石刃刀是最富特色的复合工具。

 

三、青铜器时期的白城

    大约距今3500年前,白城进入青铜器时代。这一时期遗址有60余处,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和洮儿河、霍林河流域的下游,以汉书文化为标志。汉书文化共分四期,汉书一期为夏商时期,距今3830年左右,属于小拉哈文化。汉书二期为商周时期,距今3300年左右,属于古城文化。汉书三期为西周时期,距今3100年至2500年左右,属于白金宝文化。汉书四期为西汉时期,距今2000年左右,属于汉书文化。汉书遗址涵纳了四种具有时序演进和谱系关系的夏至西汉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遗迹和遗物。
   通过研究此遗址生产工具的类别、数量及器物组合等信息,推测其生业方式为以渔猎经济为主,兼营农业的定居模式。(下图为汉书遗址及相关文物)

 

四、驰骋在白城草原的鲜卑人

     鲜卑是我国古代东北一支属于东胡系的少数民族。鲜卑族分为尔部鲜卑和西部鲜卑。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第一个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活动在白城这一区域的是东部鲜卑。他们在这广袤千里的草原上,策马扬鞭,纵横驰骋,狩猎放牧,繁衍生息,对白城这—区域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白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遗迹遗物。这是通榆县兴隆山镇毡匠铺遗址,这是该遗址出土的鸭型壶。

 

五、辽皇帝的春捺钵与长春州的建立

    公元907年,契丹族新兴势力的代表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结束了契丹族从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的四百多年的历史,揭开了契丹族历史发展新的一页。为了加强对白城及周边区域的管辖,在今天白城以北的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设置了控制白城及周边这一广大区域的第一个州级政权机构——泰州。辽圣宗晚期,为了加强对松花江以东女真族的控制,在今天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境内的洮儿河拐弯处建立了白城市历史上的第一个节度使级政权机构——长春州。长春州的建立,不仅结束了白城没有地方政权建制的历史,而且使这里成为包括今天吉林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省西部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六、金朝时期的长春州、长春县、(新)泰州

    从1117年,女真军队占领长春州,到1213年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军队占领金泰州这近百年里,城四家子古城先后经历了长春州、长春县、(新)泰州时期。1117年,金军占领长春州以后,继续沿用辽代建置,仍然把这里作为州级政权建置,即金朝的长春州。同时,将这里的契丹人、汉人迁移至金内地上京一带,以防止其反叛。为了巩固这一新占领地区和开发这里的农牧业,从金天辅二年(1118年),开始向长春州、泰州一带大规模移民,发展农牧业生产。考古调查显示,在今天白城2、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333处辽金时期遗址,出土的金代文物尤为明显。其中洮北区50处、镇赉县32处、洮南市56处、通榆县56处、大安市139处,遍布白城各地。这些遗址出土的器物,如镇赉沿江镇出土的铜犁范,以及其它地方出土的农具,如犁、铧、锄、镰、锹。生活用有石臼、六耳铁锅、蒸煮器、铜镜。陶瓷器有坛、罐、碗、瓶。兵器有扎枪、刀、铁斧等。此外在城四家子古城还出土了刻有“泰州主薄记”文字的铜镜、铜风铃、铜佛牌、玉罗汉等等。从目前白城地区的考古资料看,白城地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始于金代,今天白城农业相对集中区,大都是金代出土文物最多的地方。白城及周边地区大规模的农牧业生产,为金军提供了有力的后勤补给,使前进基地的作用得到了发挥。

 

七、蒙元时期斡持斤的封地及泰宁府、泰宁路

    斡赤斤又称斡陈,蒙语意为“守灶火之子”。他比成吉思汗小六岁,生于公元1168年。成吉思汗最钟爱这个幼弟,分封时分给他的军队最多,封地也最大。斡赤斤的地位和权力居东方诸王之首。照当时蒙古族的习俗,子女成人后各带一份家产分户另立,惟有幼子留在父母身边,将来继承父母死后留下的全部家产。早在太宗十三年(1241年)和元朝初期已将今天白城的城四家子古城作为泰州和泰宁路治所,记录在册,只是因为当时属于东道诸王之首斡赤斤家族封地,而没有设置政权机构。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二月,“改辽阳行省泰州为泰宁府。”延祐四年(1317年)二月“升泰宁府为泰宁路,仍置泰宁县;四月仍“以太宁路隶辽阳省”。太宁即泰宁。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十二月,“以泰宁县五千户封买奴为泰宁王”。其治所在今城四家子古城。在我市镇赉县沿江镇雁鸭岗子发现的皇庆元年(1312年)中书礼部造的铜印“吾剌毛州站印”。便是西祥州至吉答线途径我市镇赉县境内后少力古城的一个站赤之印。后少力古城即吾拉毛州站所在地。从吾剌毛州沿嫩江此行经大乌兰吐古城,十家子古城一直到达吉答。

 

八、明朝时期的泰宁卫

    泰宁卫是明朝初期建立在白城及周边地区的军政机构。是洮儿河、绰尔河、嫩江、乌裕尔河流域这一广大地区的兀良哈三卫之一。兀良哈三卫是由元朝时期东道诸王中帖木格斡赤斤后裔和其属部所建立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统称为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兀良哈三卫是明代中前期蒙古高原上与鞑靼、瓦剌两部并称,在北元时期即明代中前期最活跃的蒙古部落。

 

九、清朝时期的白城

    白城为蒙古科尔沁部的封地。科尔沁部编为六旗,据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志》记载,清崇德元年(1636年),始建科尔沁右翼前旗(札萨克图郡王旗)、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业图亲王旗)、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旗),属哲里木盟,直隶于清朝中央理藩院。清顺治五年(1648年),扎赉特部改置为扎赉特旗,归属哲里木盟,直隶于清朝中央理藩院。 今天白城市的五个县(市、区)中的通榆大部分、洮南、洮北区属于科右前旗札萨克图郡王旗领地,通榆县的原瞻榆县部分属科右中旗图什业图亲王旗领地。大安市属科右后旗领地,位于大安市新艾里乡的陵界墓地,就是科右后旗即镇国公旗的家族墓地。除科尔沁六旗,即科尔沁右翼中旗、前旗、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前旗、后旗外,还有扎赉特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以及杜尔伯特旗,属科尔沁部,由哲里木盟统属。

 

 

 

 


联系方式


吉林省白城市博物馆
邮箱:bcbwg@sina.com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金辉北街文化中心C座

联系电话:

图片名称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230号

二维码


二维码

扫一扫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3 吉林省白城市博物馆

营业执照

图片名称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