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非遗传承人精品佳作展
2021-02-09 22:55
一、安秀侠剪纸
安秀侠,女,1973年出生。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白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通榆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10年,安秀侠民间剪纸技艺经白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秀侠剪纸系家族传承,秉承家传剪纸技艺外,还拜师学艺,参加国家剪纸高级研修班培训。充分了解各地剪纸特点、民俗语言、技巧理论。从最初的简单单一的剪纸,发展到系列剪纸,并把中国传统篆书文化融入剪纸中,利用图文并茂的手法,更加体现中国乡土传统文化的特色剪纸。安秀侠剪纸主要作品有《鹤舞朝阳》、《千字文》、《鹤乡四韵》、《白城览胜》等。2014年她应邀参加“首届吉林省百位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 2015年3月剪纸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中国文联出版社;同年9月在“吉林省首届剪纸艺术大赛”获得铜奖。
二、闯关东年画
通榆闯关东年画,始于清朝晚期,早期以传统年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榆闯关东年画的题材大都以反映时代气息、新人新貌、英雄人物、建设成就、科学知识、历史人物为主,作品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现在的传承人高静作品参加了2010年6月的上海世博会,在“吉林活动周”期间展出。众多游客驻足在通榆闯关东年画展区前,赞叹这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年画艺术,这些年画让游客了解了东北传统的民俗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闯关东年画真正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舞台。
通榆闯关东年画从不同角度去,运用写实、抽象和装饰等不同的画法,既能照顾到传统民俗,又能体现现代气息。已慢慢成为一些收藏者的收藏对象,走入市场,走入市民家庭。
三、柳家豆包
柳氏家族祖居山东,清道光年间,闯关东到东北,先落足满族人口聚居的梨树县,1905年,移居安广县(1958年与大赉县合并成大安县),落户今天的烧锅镇乡富国村哈拉火烧屯。柳家的豆包手艺得益于梨树满族邻居的亲传,到了大安,蒸制豆包便成了持家的手艺,不仅供自家年节食用,还能装箱卖到安广县城,一时小有名气。
现年90岁的李万琴18岁嫁给农民柳密林,便和婆婆学习包豆包。柳家豆包的手艺十分讲究,从选米、选豆、淘洗、磨面、发面、蒸制每一道环节都精益求精,蒸出的豆包色泽金黄、口感劲道,香气四溢,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老柳家,掀锅盖,香气飘到大门外”的美誉。
改革开放后,柳密林的儿子柳宗峰操起了传承几代的手艺,在安广镇开起了门店,尝试开发白糯米豆包并获得成功,日子过得越来越有起色。
如今,新一代传人柳宝山已经在大安市区建起了豆包厂,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吉信”牌商标,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进一步将持家手艺发扬光大。
柳家豆包在制作流程上,一是在“精”字上做文章,精选优质大黄米、白糯粳米、大红芸豆;精细磨米、烀馅,手工包制,精细气蒸。二是在“形”上做文章,个头若牛眼(有人称柳家豆包为“牛眼豆包”)。
三是以“诚”字闯市场,环境清洁卫生,质量安全可靠,信誉一诺千金。
四、芦苇画
大安芦苇手工艺术画,又名芦苇贴画。2015年,经白城市人民政府批准,被列为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芦苇,亦称蒹葭。东北地区俗称苇子,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环境之一.《诗经》中曾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在文人墨客中,芦苇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大安芦苇贴画取材多来自大安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的天然芦苇。这里的芦苇具有皮薄、节长、韧性好的特点。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创作出了造型别致、生动、品味高雅的艺术精品。芦苇画的创作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五、张玉欣“布贴画”
张玉新,作为通榆布贴工艺的传承人,她所制作的布贴画以其选材简单,颜色多变,构图精美、生活气息浓郁,常以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为主要题材入画,特殊的艺术风格和极具装饰性故事性的创作,除了源于她自小对布艺工艺的浓厚兴趣之外,还得益自幼受母亲的影响和熏陶。“文姬辩琴”的高山流水、“富贵人家”的一团和气、“木兰梳妆”的端庄俊秀、“皆大欢喜”的憨态可掬等一幅幅独具匠心的布贴画在心灵手巧的张玉欣手中活脱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人物、花卉呼之欲出,动感十足。在似与不似之间充分显示出了情趣盎然的艺术效果。